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江蘇鳳谷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制造技術與裝備的突破會顯著影響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通信設備制造業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和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支撐與物質基礎,是保障國防建設和國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石。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不斷創新、成長,并獲得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當前,全球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逐漸進入成熟期,產業規模增長趨于停滯。電信運營市場的飽和導致近年來網絡設備投資持續下降,在LTE建設高峰期后,網絡設備投資規模可能進一步下降,將會引發新的重組。因此,主要通信設備企業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創新等手段,聚焦核心業務以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總體來看,全球通信設備制造業正處在重大變革的關鍵節點,對我國通信設備企業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
產業規模超越發達國家,出口份額全球第一
如圖1所示,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崛起始于20世紀末,十幾年來,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以年平均18%(2000年~2012年)的增長速度,迅速超越了芬蘭、瑞典和美國,在規模總量上成為全球通信設備制造業大國。2012年,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達到355.7億美元,僅次于法國的374.4億美元,在五個主要通信設備制造業國家中位居第二。
在產業規模快速攀升的同時,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額也高速增長。2001年-2012年,我國電信設備出口額由81.4億美元躍升至600.4億美元,出口份額由3.9%增長至35%,一躍成為通信設備制造業第一出口國。
我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競爭力增強,運營商網絡設備躋身前列
在運營商網絡設備領域,盡管我國本土市場只占全球市場的13%,但我國企業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大幅提升(見表1)。與此同時,北美企業在傳統通信設備領域全面衰退,僅剩Ciena、Tellabs等小型設備企業,目前主要依靠思科等IP設備企業維持;西歐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受到中國企業的擠壓。從細分產品領域來看,我國在固定寬帶接入系統和光傳輸系統上的實力最強,全球份額居各國之首;在移動通信系統領域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數據通信設備領域的市場地位稍弱,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三。
與運營商網絡設備市場相似,我國在全球終端市場上的地位也在快速提升,并促使我國企業在收入規模上超越了競爭對手。目前,國內企業的全球手機份額已經與我國手機市場規模的全球占比相當。其中,中興和華為等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已分別成為全球第四大和第六大手機制造商。
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產業基礎初步形成,部分領域實現突破
隨著規模和實力的不斷擴大和提升,為擺脫在核心芯片和關鍵器件上受制于人的不利境地,我國企業紛紛由海外采購核心芯片、關鍵器件轉為獨自研發,并在部分領域取得了成功。首先,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領先企業已實現大部分網絡設備專用芯片的自主提供。華為和中興在ATCA的架構基礎上開發了自有的移動核心網設備硬件平臺,中興100G DSP芯片實現了自主研發。其次,國產終端設備芯片在AP、基帶、射頻等領域取得突破,市場份額得到明顯提升。AP芯片和基帶芯片的國產化率大幅提升,射頻芯片已出現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展訊成為國內第二大射頻芯片提供商,超過了高通和英特爾。此外,部分電子材料、光材料與光器件已實現國產化。例如,電子材料正逐步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12英寸摻氮直拉硅單晶拋光片實現小批量生產;在光通信材料方面,光纖預制棒總產量和自給率均迅速上升。
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不僅在市場規模、企業競爭力和產業基礎方面得到顯著提升,而且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步。
第一,我國企業積極尋求技術標準的制定與領導,通過參與組織與提出自主標準兩個途徑,實現了由標準的“使用者”向“制定者”轉變。華為和中興均積極參與全球行業標準組織,并擔任領導崗位,貢獻數量眾多的技術標準提案。第二,我國專利申請總量和份額持續上升,已成為專利申請大國。根據世界產權組織統計,2003年-2011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增長迅速,年平均增長率為62.9%。第三,在部分通信設備產品的研發能力上,我國已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并在IP設備領域快速追趕。例如,在光傳輸領域,我國完全支持國際上最新的光通信技術標準,并通過算法優化等有效提升了傳輸距離與產品性能,例如,華為100G光傳輸設備的無中繼傳輸距離達到了4000公里。
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 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產業鏈關鍵性環節缺失,在國際分工中處于價值鏈低端
芯片與軟件是設備的核心,但大部分通用芯片和一部分專用芯片我國均無法自主提供。通信設備所需的數據庫、實時嵌入式操作系統、仿真軟件也嚴重依賴國外。雖然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產業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尚未掌握關鍵技術,導致純設備組裝生產的利潤率較低,以工業增加值率為標志的產業投入產出效率不斷下降。與此同時,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通信設備制造業增加值率總體有所上升,這都導致了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仍處于價值鏈低端。
模仿創新面臨潛在風險,原始創新能力不足
與國外設備企業相比,我國企業由于采取跟隨策略,研發投入占比相對較低,尤其在前沿科技領域投入嚴重不足。例如,華為明確表示不開展五年內無法商業化的研發工作。而愛立信和思科等企業則每年投入5%~10%的研發經費與科研機構開展前沿技術研發,這些研發活動為企業帶來了包括網絡處理器在內的多項豐厚成果。
專利布局仍以數字通信為主,技術創新向IT方向轉型不足
近年來,雖然我國專利授權量增長迅速,申請總量和占世界份額均超過美國,但根據WIPO的數據顯示,我國專利申請結構與歐美存在較大差異,突出表現為歐美已將計算機技術與IT管理方法作為創新重點,而我國研發重點仍在數字通信領域。
在當前通信設備制造業進入成熟期的背景下,數字通信技術的創新過程越來越體現為眾多企業參與的標準化過程,技術演進路線已經既定,數字通信技術短期內難以有革命性創新出現。從近幾年歐洲和美國的專利結構來看,數字通信專利占比已趨于平穩或下降,計算機技術專利占比則快速上升,IT管理專利占比也開始提升。而我國數字通信仍是專利申請重點,占比達到40.1%,遠高于歐美的19.6%和15.3%。同時,我國IT管理專利申請占比仍較低,計算機技術專利申請占比不升反降。此外,我國數字通信領域的創新重點在于差異化的產品,例如Single-Ran等,但在具有革命性效果的創新領域,如SDN、通信設備通用芯片架構等,仍明顯弱于發達國家。
制定強國目標和戰略 大力發展通信設備制造業
中國工程院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設計的通信設備制造業強國指標體系,對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發展路線進行了預測,并初步設定了階段性的強國目標。根據該指標體系,2012年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瑞典;預計到2024年,我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強國(如圖3所示)。
為實現我國成為通信設備制造業強國的具體目標,應從三個方面提升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打造出“既大又強”的通信設備制造業。
通信設備整機市場占比保持全球領先,建立自主應用發展基礎
目前,我國通信設備整機市場占比全球領先,但未來增長空間正在收緊。因此,我國通信設備企業在占優市場需要繼續保持,深入發掘市場潛力,而向國際市場的滲透則是解決我國設備整機市場空間收緊的關鍵。
要想進一步提升我國運營商網絡設備國際市場份額,應從技術創新和集成能力兩方面著手。首先,技術演進須依據國際標準推進,強化我國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地位。目前,眾多通信關鍵技術已經進入了常規化演進階段,我國通信設備技術與國際同步,在國際組織將相關標準制定完成后,我國企業可以迅速研發出相關產品。未來,我國除依據標準推進產業發展外,還應進一步強化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的地位,實現由同步向引領的跨越。其次,集成能力競爭的時代已經結束,掌控關鍵芯片是未來硬件競爭的關鍵因素。雖然國內企業在設備整機方面已經具備了領先的優勢,但在關鍵芯片方面差距仍然巨大,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進行追趕。
向IT領域延伸,部署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能力
目前,企業網市場對通信設備IT化需求不斷提升,而我國設備企業在相關市場能力較弱,規模和價值上遠落后于國外設備商,亟需面向需求提升IT管理能力和計算機技術水平。
把握企業網絡設備IT化發展趨勢,提升企業網絡設備市場份額,應將SDN作為關鍵突破口。由于SDN技術將控制層從轉發層解耦,可通過外部控制給交換機/路由器發出指令來駕馭網絡,這有可能大幅降低通信設備生產制造的門檻,進而成為顛覆現有企業設備市場競爭格局的關鍵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SDN產業發展仍存在較大的差距,未來還需要迎頭趕上。
穩固國產移動應用本土市場主流地位,減少基礎支撐技術差距
當前,我國國產應用在本土市場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并開始了國際化嘗試。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互聯網服務頗具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娛樂生活化應用技術門檻相對較低。隨著移動應用逐步向生產工具領域拓展,我國企業在面向復雜云服務應用方面的弱勢就有可能凸顯。但與應用領域下游市場的快速成功不同,中上游基礎支撐技術領域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也伴隨著我國信息通信產業整體向開源、云技術以及大數據方向的發展過程,與我國整體軟件開發技術能力和行業信息化水平息息相關,需要我們提前布局。總體來講,我國移動應用的發展戰略應當立足本土應用市場,積極布局人機交互、前端開發、數據處理和后端平臺等具有基礎支撐作用的重要技術,以提升本土移動應用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鳳谷工業爐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培訓指導,售后服務一體化,專利節能技術應用,每年為企業節省40%-70%的能源成本,主要產品加熱爐,工業爐,節能爐,蓄熱式爐,垃圾氣化處理設備,歡迎致電咨詢:0510-8881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