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江蘇鳳谷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香港商報6日文章援引專家表示,此次東北振興規劃相比以前更具針對性,抓住了東北地區發展困境的根本,政策不再是“給”而是“改”,振興東北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文章摘編如下:
近年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振興東北的若干意見,對東北來說無疑是提振人心的好消息,表明東北地區振興發展再次迎來了重要契機。
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對本報表示,此時把振興東北重新提出來,釋放的第一個信號是無論是出于政治還是經濟上的考慮,規劃上都要再加把力。
另外一個信號則是東北振興的迫切性越來越大,經濟蛋糕做大后,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認為,從中國宏觀經濟層面來說,東三省經濟增速會影響到中國實現預定的GDP增速。東北地區與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相比經濟發展差距巨大,從均衡區域發展的角度看,也應該振興東北。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則提到,中央現在特別關注東北地區,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它處在一個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東北亞地區,它的發展情況如何直接與這個區域的穩定、經濟穩定和繁榮相關。
作為中國工業化最早、重工業程度最深的區域,東北三省曾憑借豐富的自然資源先行一步發展。1945年,東北成為了亞洲最發達的地區;1942年東北的城市化水平達23.8%,而全國平均城市化水平直到1986年才達到23.7%,單從這一角度來說,東北超越了大部分地區40年。
為加快發展步伐,2003年,中國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在政策的扶持下,東北經濟度過了曾經一枝獨秀的“黃金十年”。
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東北目前一是資源性衰退,是由資源枯竭導致;第二是結構性衰退,老舊設備、工藝、技術生產的產品競爭力低,導致企業競爭力乏力;第三是體制性衰退,受過去計劃經濟影響,現在體制機制上仍然存在問題。
“東北地區由于過往深厚的國有企業基底,在改革升級方面包袱很大,有不少過往歷史遺留問題。”余豐慧說,加上東北的產業結構單一,偏向于汽車制造、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等資源型企業以及重化工業,使得東北極易遭受區域外需求變化、國際價格變化的沖擊。
對于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意見》開出了相應的藥方,強調重點要在4個方面著力。一是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二是著力推進結構調整,下大力氣改變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單一產品結構。三是著力鼓勵創新創業,把創新作為東北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四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陳耀認為,《意見》比以往的政策更具針對性,尤其是第一、二點可謂是一針見血,指出東北經濟遇到困難的根主要在體制機制上面。過往政策過于籠統,將東北、西北都一起納入考慮,實行給予政策優惠的措施,東北經濟要想破除困境就必須要在機制上動刀。
東北地區必須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轉型升級要活力。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必須用改革開放的思路和辦法,走出一條地區振興的新路。
“東北地區歷來是中國的一個戰略要地,因為它是東北亞經濟的一個重要地帶,而且在過去中國經濟初期的建設中一直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后來改革開放,它雖然相對較沿海地區、南方地區有所緩慢,但是它的基礎在、資源在,各種區域優勢在,所以如果給一些比較好的政策,類似的機制搞活,它的影響力會恢復,這一點我們還是有信心的。”劉瑞說。
目前國家面臨經濟轉型,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比如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直接關乎著未來中國經濟能不能走出世界去競爭,能不能延續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技術工人的人均比例位居全國第一,擁有一重、哈電、一汽、長客、鞍鋼、沈陽機床、沈鼓、沈飛、大連造船等一批國寶級企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和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繼續發揮著全局性、戰略性支柱作用,對中國發展制造業可謂意義重大。
余豐慧認為,如果能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制造業進行轉型升級,向德國的工業4.0學習,貫徹好“中國制造業2025”戰略,結合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以及感應技術,走高端制造業的道路來發展東北制造業,東北地區必然將展現出一幅全新圖景。
鳳谷工業爐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培訓指導,售后服務一體化,專利節能技術應用,每年為企業節省40%-70%的能源成本,主要產品加熱爐,工業爐,節能爐,蓄熱式爐,垃圾氣化處理設備,歡迎致電咨詢:0510-8881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