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產業規劃是“十三五”規劃的重頭戲,只是這次應將重點放在推進優化升級上,而非規劃發展哪些具體產業。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雖是一個老話題,但卻是一個遠未完成的任務,“十三五”期間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尤為關鍵、重要而緊迫,原因有七:
第一,“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真正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與以往相比將明顯下一個臺階,估計GDP增速在6%~7%,提質增效升級成為主旋律,而實現提質增效升級必依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第二,目前產能過剩問題已十分嚴重,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沉重,金融風險在累積,再像過去那樣大力發展一般性的低附加值產業已沒有出路,唯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是出路;
第三,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而粗放的發展,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壓力加大,再發展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已明顯不合時宜,必須重點發展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循環產業;
第四,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正在向“學樂康安美”(學習需求、快樂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麗需求)等新五大需求方向升級,對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高成本時代”悄然到來,勞動力成本、人才成本、資金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環保成本、知識產權成本、物流成本、稅費成本、交易成本等不斷上升,日益侵蝕傳統產業的利潤空間,必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能消化這一系列的高成本;
第六,2008年國際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推進“再工業化”、“再制造業化”,重新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這為我國發展高端制造業帶來了競爭壓力和動力,唯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才能有效應對;
第七,以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正在醞釀和突破,為我們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我們在以下十個方面同時推進:
一是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或高級化,即不斷提高非農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這是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方向;
二是推進產業高端化,即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或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斷提高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
三是推進產業信息化,即認真實施“互聯網+”國家戰略,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四是推進產業智能化,即落實“中國制造2025”規劃要求,借鑒德國工業4.0經驗,提高產業的智能化水平,降低勞動力成本;
五是推進產業特色化,即各地要依據自身的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特色競爭力;
六是推進產業集群化,即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對現有產業園區進行優化升級,高度重視行業組織在發展產業集群中的獨特作用,通過發展產業集群,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學習成本、交易成本等,同時形成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網絡效應和集聚效應等;
七是推進產業品牌化,即鼓勵發展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家、品牌園區等,通過品牌提高附加值、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通過品牌化從“微笑曲線”的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延伸;
八是推進產業綠色低碳化,即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產業和產品,以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九是推進產業的融合化,即按照產業鏈、產業生態、產業上下游的規律發展產業,形成產業整體競爭力;
十是推進產業國際化,即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要求,積極主動地參與產業鏈的全球分工協作,分享全球分工協作的好處。
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產業和企業創造良好的軟硬環境,尤其是軟環境。包括:
法治環境,即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為企業提供穩定的預期;
政務環境,即通過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提高效率、提供一套龍服務、強化服務意識等,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政府服務;
政策環境,即制定和完善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財稅、金融、投資、產業、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環人文境,即通過文化建設,為企業提供鼓勵創業創新、寬容失敗、講究誠信的文化環境。
所以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和“錯位”。
鳳谷工業爐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培訓指導,售后服務一體化,專利節能技術應用,每年為企業節省40%-70%的能源成本,主要產品加熱爐,工業爐,節能爐,歡迎致電咨詢:0510-8881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