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圖2-7所示為不同高徑比的坯料采用平砧鐓粗工藝后毛坯的等效應變分布場圖。
從圖中可以發現,平砧鐓粗后的毛坯變形極不均勻,鐓粗后的毛坯明顯存在三大變形區,毛坯上、下端面與平砧接觸存在較大的摩擦阻力,受其阻礙作用,金屬塑性變形較小,為難變形區,難變形區類似一個“半球體",這個區域中金屬隨著離端面中心區域的距離增加,變形增大。坯料內部的區域為大變形區,整體發生了較大的塑性變形,從圖中可以發現,最大等效應變值出現在坯料端面外緣處,因為鐓粗過程中上、下端面受到摩擦的作用,此區域的金屬流動較慢,端面側表面處金屬的流動較快,金屬向內翻轉,使得此區域變形較大,產生了最大等效應變。毛坯側表面處變形介于上述兩區域之間,此區域出現鼓形。
從圖2—7中還可以發現,隨著坯料高徑比的減小,鐓粗后毛坯的內部大變形區的變形量越來越大,面積也逐漸增大,但是端面處的小變形區的面積反而減小,但仍然存在較大區域的難變形區。提取鐓粗后毛坯的等效應變值,發現隨著高徑比的減小,鐓粗后的毛坯平均等效應變減小,等效應變值的標準偏差減小,如圖2.8所示。提取鐓粗后側表面的坐標參數,發現隨著高徑比的減小,鐓粗后的毛坯的鼓形系數減小,如圖2.9所示。這是由于高徑比減小,毛坯的變形量減小,各區域的變形程度相差較小,故平均等效應變值減小,等效應變標準差減小,鼓形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