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江蘇鳳谷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曾幾何時,霧霾開始成為中國社會熱議的話題。特別是今年入冬以來,全國大面積的霧霾天氣,影響范圍之廣、發生頻率之高令人觸目驚心。有毒的空氣遮蔽了陽光,遮擋了視線,更打擊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信心。“北上廣不相信眼淚,京津冀不相信好肺”——一句調侃的網絡流行語道出了人們面對一波波霧霾的痛苦和無奈。
除了特定的氣象條件,一般認為工業生產、機動車尾氣排放、冬季取暖燒煤等導致大氣中顆粒物濃度的增加是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關于國內各地霧霾的具體起因,社會各界雖尚有爭論,但對于治理霧霾的迫切心情卻是高度一致的。除了學者、媒體等大聲疾呼,一些地區已經通過限產、停產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或是限制機動車出行等措施來治理霧霾——這些方法的實施,應當說在一定程度減弱了霧霾的殺傷力,也換來了短時期內諸如“APEC藍”那樣的好天氣。
然而,霧霾卻從未遠離我們,現階段各種治霾的手段效果也并不理想。在不知不覺中,空氣指數“爆表”居然出現了常態化的趨勢。人們對于霧霾,更多的時候只能期待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風吹霧霾現太陽”,從而能夠享受幾天戶外生活。
單單靠風驅散霧霾顯然是一種被動式的治霾手段,效果上幾乎是“聽天由命”。反觀歷史上諸如倫敦霧霾治理等事實經驗,沒有一個地區不是依靠主動治霾來重返藍天白云生活的。那么,我們的治霾之路在哪里,除了“風”,有沒有從根源上驅散霧霾的新途徑?
無論霧霾產生的罪魁禍首是誰,毫無疑問都和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及城鄉交通規劃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產業結構上看,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業部門依然占據較大份額,特別是像在河北這樣的鋼鐵大省,很難說霧霾的生成和工業生產的排放沒有關系。從能源結構上看,煤炭依然是我國最重要的消費能源,煤炭燃燒帶來的粉塵等污染物毫無疑問也是霧霾的主要成分。從城鄉交通規劃上看,特別是公共交通設施發展的相對落后,導致了私家車為代表的汽車數量激增,加上燃油質量等問題,大量汽車尾氣由此飄蕩在我們的上空。
由此可見,要想從源頭上治理霧霾,就要多管齊下,從產業升級、清潔能源、交通優化等多個層面實現同步轉變。這些轉變固然是全社會喜聞樂見的,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挑戰卻是,在經濟下行、財政收入減速的背景下,如何解決轉變過程的資金供給問題。具體的說,就是如何在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引導資金更多地流向有助于產業升級、有助于刺激綠色能源消費,有助于城市公共交通水平提升的地方,通過影響企業的投資取向,進而影響經濟的取向,最終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改善環境的經濟增長方式。
“金融造血”——在全球范圍來看,資金供給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挑戰,也是生態文明轉型的核心挑戰。在未來,金融手段的創新,特別是生態理念與金融范疇結合下的綠色金融的出現,也許可以為這一系列轉變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綠色金融,顧名思義就是金融部門在金融經營活動中秉承綠色環保的理念。這就要求金融部門在投融資決策中把潛在的環境影響(回報、風險、成本和外部性等)納入考慮,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傾向于環境友好型的項目,實現生態理念下的資源合理配置。
放眼綠色金融發端的西方發達國家,綠色銀行、碳交易等為代表的綠色金融項目發展逐漸成熟,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對于我國,綠色金融尚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是制度層面上的缺位,另一方面是綠色項目融資成本和風險性依然較高,種種問題導致了綠色投資的短缺。如果這些的問題不加以改善,就很難實現綠色項目在產業升級、清潔能源使用、交通優化等領域落地生根,也就更不可能根治霧霾這一頑疾。
那么,綠色金融要如何發展呢?我們認為,綠色金融不單單只是針對某個企業幾筆特定的綠色貸款,也不是僅僅針對某個地區或某個行業的發展所設立的幾項綠色投資基金。應當說,綠色金融不是點的概念,也不是面的概念,而是一個體系建設下的立體概念。綠色金融既要起到資金供給方和綠色項目間的橋梁作用,也要起到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綠色產業的杠桿作用,還要起到綠色投資潛在的盈利現金流的貼現作用。在這個概念下,上至宏觀層面的制度保障,下至微觀層面的融資評估,都要納入統一的考慮,不僅要考慮金融行業內部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之間的聯系,更重要的考慮是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與區域協同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當前重點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
第一,要加快完善綠色信息披露制度,讓更多的項目、企業、地區和行業的相關信息在環保理念的陽光下變得公開透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三高”企業或項目之所以能持續運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依然可以以較低的融資成本(特別是銀行貸款)來維持市場競爭力。由于信息的不對稱,這些企業或項目往往能把自己“偽裝”起來,甚至變成環境友好者。推動綠色信息披露機制,可以實現項目審批部門、環保部門、金融部門等機構間的信息共享,在融資上把好關,從源頭上嚴格控制。
第二,要加快推動各類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降低融資成本,緩解綠色項目巨額投資成本帶來的壓力。以清潔能源推廣為例,其面臨著前期投資成本巨大,形成規模之后邊際成本極低的特征。只有通過綠色金融產品的創新,在引導公共資金的同時,吸引私人投資,整體降低融資成本,才能真正實現綠色項目投資的可持續性發展。在具體金融產品的探索上,國際上已有綠色銀行、碳交易、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多個嘗試,當前我們要做的是結合中國國情,在充分防范風險的框架下大膽借鑒和創新。
第三,要加快建立資源和環境的定價機制,推動綠色金融的市場化發展,進而構建全方位綠色金融體系。綠色金融市場化是綠色金融體系框架下各項綠色金融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很多綠色投資帶來的外部效應是巨大的,如果忽視了其中產生的價值,或者說這部分價值不能變現,綠色投資就會失去吸引力。無論公共資金如何“搖旗吶喊”,市場也難有呼應。因此,推動綠色金融不能僅僅依賴行政指令,必須發揮“看不見手”的作用。以碳金融發展為例,要科學、合理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碳排放的定價機制,不僅要實現碳排放數量統計上的標準化,更要推動碳排放具體指標的可交易性。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激勵企業自我推動節能減排。
我們驚喜的發現,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綠色已成為下一階段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與此同時,全社會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視程度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的契機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綠色金融的發展正值當時,也必將大有可為。
伴隨著北京市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霧霾這個已經肆虐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健康殺手再次回到人們的身邊,要擺脫它、驅散它、直至消滅它——恐怕僅僅依靠風是不行的。
鳳谷工業爐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培訓指導,售后服務一體化,專利節能技術應用,每年為企業節省40%-70%的能源成本,主要產品加熱爐,工業爐,節能爐,蓄熱式爐,垃圾氣化處理設備,歡迎致電咨詢:0510-8881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