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詞:
熱門關鍵詞:
從19世紀開始,人們就利用爐膛廢氣預熱空氣(或煤氣)來節約燃料,其方法有兩類:一是換熱器(Receperator);二是蓄熱室(Regenerator)。JamesNeilson在1828年發明了金屬換熱器,并開始應用于高爐熱風爐,雖然空氣預熱溫度只有300多度,但高爐的工作性能卻有了最著的提高,高爐焦比降低了35%,產量提高了16%。后者是William Siemens在1858年發明的。由于它可將空氣預熱至lOOO℃左右,所以在1861年被首先用于玻璃熔爐上,1868年應用于平爐上,使得平爐煉鋼法得以推廣并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而管熱室早在1868年就被發明了,如果蓄熱材斟的耐高溫和抗腐蝕性能滿足要求,可以將空氣預熱到1000℃或更高,所以,在玻璃熔爐、平爐、熔鋁爐等工業爐上得到普遍應用。但是,早期的蓄熱室的蓄熱體是格子磚,單位換熱面積較小,蓄熱室造價較高、體積龐大,往往蓄熱室比爐體本身還大,使蓄熱室的應用受到限制。后來,隨著冶煉和陶瓷工業的發展,可用合金(耐熱)鋼或陶瓷制造換熱器,換熱器的種類增多了,耐高溫能力提高了,換熱器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工業窯爐的助燃空氣預熱9096是采用換熱器,但是換熱器的效率受其固有結構的限制,遠比不上蓄熱室。換熱器的空氣預熱溫度一般為400~600℃,廢氣排放溫度仍有600~700℃,使用壽命很短(僅為l~2年),而且維修時間長、費用高。這種形勢長期困繞著國內外科技工作者,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節能降耗、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做了不懈的努力。如優化生產經營、管理.優化生產工藝,改進燃料結構,采用新型節能保溫材料以及采用各種先進的燃燒裝置等。采用這些方法收到了相當大的節能效果,但是國際上對此基本上感到走到了盡頭,難以取得更大的突破。為此,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得不致力于進一步發展蓄熱式余熱回收系統。
直到1980年,蓄熱體的研制工作有了很大進展。產生了體積緊湊的高效蓄熱室,1982年英國Hotwork公司和British Gas公司合作,在一座1370℃的玻璃熔爐上建成了第一套蓄熱式陶瓷燃燒器(RCB)系統,標志著小型高效蓄熱式燃燒系統真正成熟,新的蓄熱體無論在材料、尺寸形狀、厚度和換熱面積等多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換向時間縮短,極大的提高了燃燒系統的余熱回收能力和空氣預熱能力,節能效果十分顯著。盡管該系統由于助燃空氣溫度高,存在NOx排放較高和系統可靠性問題,仍在英美等國得到推廣應用。1983年建成了一座商業裝置系統之后,在英美乃至歐洲等地迅速建成幾百套RCB系統,應用于鋼鐵和鋁工業中。1990年以后,國內外學術界,特別是日本將蓄熱式燃燒系統的節能與環保相抵觸的難題提到科技攻關的地位,日本政府1990年“防止地球溫暖化行動計劃”提出的三大開發項目之一就是“高性能工業爐的開發”,目標是通過使用1000℃以上的預熱空氣,使c02排放降低(節能)30%,裝置尺寸降低20%,使NOx排放滿足環境控制的要求。1992年成功開發出實現“余熱極限回收和低NOx燃燒”的蓄熱式燃燒系統,繼而成功地應用于日本熱軋廠的連續式大型加熱爐上,并稱之為“環境協調型蓄熱式燒嘴加熱爐”。同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成功的應用于玻璃熔爐、熔鋁爐、金屬加熱爐、鍛造爐、熱處理爐等許多工業爐窯,處于大力推廣階段,得到了國際工業界和科技界的廣泛關注,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對蓄熱式燃燒技術早已開始關注,1990年前后開始介紹國外蓄熱式燃燒技術,至今已有了自己的專利技術,將使用蓄熱式燒嘴的工業爐發展為蓄熱式工業爐,即將燃燒器、蓄熱室與爐體有機結合于一體。但是人們并沒有把這看成是在發展一項燃燒技術,而僅是在研制一種用于余熱回收的一種特殊結構形式,對高溫助燃空氣可能導致的大量NOx排放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到1995年為止,我國在介紹國際上應用蓄熱式燃燒器的文獻中,都沒有論及減少NOx排放的問題,真正涉及蓄熱式高溫空氣助燃對燃燒、傳熱等諸多方面的研究相當少。
鳳谷工業爐集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培訓指導,售后服務一體化,專利節能技術應用,每年為企業節省40%-70%的能源成本,主要產品換熱器,加熱爐,工業爐,節能爐,蓄熱式爐,歡迎致電咨詢:0510-88818999